中国女排跑动接应无人?多名副攻尝试相继告败,周苏红接班人难觅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主教练陈忠和的带领之下夺回了失去20年的奥运冠军,特别是决赛中2局落后下的大翻盘,将俄罗斯女排的主教练卡尔波利打得没了声响,头号重炮手加莫娃更是痛哭流涕。进入北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在功勋教练陈忠和的带领下继续前进,目标自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卫冕成功。为此陈忠和开始在个别位置广撒网海选接班人,其中主攻位置王一梅的上位成为最成功的换血,而接应位置周苏红接班人难觅,先后有3名副攻尝试改造,几乎全部失败。不仅仅是之前的奥运周期,就是当今的中国女排也尝试改造副攻郑益昕打跑动接应都没有成功,难道跑动接应真的没有球员能够站出来?跑动接应的打法就此要走下神坛?
2005年开始进入北京奥运周期的第一年,当时国内风头正劲的接应当属八一女排的白云和江苏女排的陆倩,二人属于同一种类型,赤裸裸的强力接应,不接一传专注进攻的打法,力量十足的她们常常从前排轰到后排,也是符合当时国际潮流的打法。不过鉴于周苏红超强的保障能力和跑动技术,国家队的打法还是围绕她来执行,寻找周苏红接班人,继续贯彻跑动战术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2005年国家队集训时,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增加卫冕几率,陈总和一口气招入了8名副攻,薛明、马蕴雯、王婷、王可可、罗瑜都是因为联赛中表现出色而首次入选国家队的新人。其中,来自河南的王婷和四川的王可可被陈忠和确定为接应改造的重点人选。身高187CM的王婷和188CM的王可可特点比较相近,技术相对全面,在接应位置上的拦网有身高优势,只是在一传和地面保障技术上存在副攻普遍具有的短板。结果经过了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瑞士女排精英赛等一些邀请赛之后,证明王婷和王可可在接应位置上保障漏洞过于明显,直接宣告改造失败。
2006年世锦赛上重新将天津女排的接应李珊招入国家队,确实在跑动接应里面周苏红之外,只有李珊可以胜任,只是随着她年龄的增大,伤病也与日俱增,状态远不如雅典周期出色。
2007年开始副攻刘亚男又开始改打接应。经历了女排世锦赛的第5名,中国女排在副攻这一位置也开始启动高大化的路子,将薛明、马蕴雯、徐云丽陆续推向主力阵容,刘亚男处于身高劣势,放在替补接应的位置比较合适。其实刘亚男也难以称得上是全面性跑动接应,她的保障一流,但是二号位的强攻力量欠缺,只能和副攻配合一些双背飞的进攻。
整个北京奥运周期本想提早发掘一些好苗子,尽快在各个位置有年轻选手接班,结果事与愿违,接应位置确实只有周苏红一人独领风骚,无人争锋。北京奥运会以后,2009年亚锦赛输给泰国、2010年世锦赛获得第10名,都在说明周苏红的能力下降或者缺阵,中国女排在保障环节损失惨重,成绩难以保障,也就代表着跑动接应陨落。